头条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祁阳创新开展“三好三出”消费扶贫

更新时间:2019-03-19 信息来源:永州日报


 近年来,祁阳县委、县政府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推进消费扶贫过程中,创新开展“三好三出”消费扶贫“祁阳模式”,全县17000余户近6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目前,72个贫困村顺利摘帽退出,21732户72430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有效提升了脱贫成效。

好货出巷——变产品为商品

 “好酒也怕巷子深”。为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稳定增产增收,促进贫困村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祁阳县致力打造自己的“好货”,并全力推向消费市场。

一是提升品质,生产“好货”。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试点示范县“三项创建”为抓手,构建县和镇有监管站、村有监督员、组有协管员的4级监管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让消费者买得舒心,吃得放心。目前,全县建有稻米50万亩、茶叶6万亩、山茶10万亩、生姜5万亩、槟榔芋2万亩等各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致力保留农产品的“农味”“土味”“野味”,全面提升全县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农产品供给水平与质量。

二是打造品牌,做出“名货”。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养大户等提高规模化生产程度,打造贫困村名特优产品区域品牌。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授予“精准扶贫”标识,对获得“精准扶贫”标识的企业按相关政策规范给予减税、优惠。文明铺镇的槟榔芋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龚家坪镇的生姜、羊角塘镇的“平安鱼”和顺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曲米鱼”、进宝塘镇的沃柑等远销省内外。

  三是打开通道,顺利“出货”。打开定向采购通道。广泛动员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团组织等消费潜力部门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在党日活动、工会活动时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产品,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2018年,全县各机关单位共采购来自贫困村和贫困村的农产品产值约8000万元,平均为全县每名贫困户增收1000元以上;搭建产销结合平台。建立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流通和销售规范渠道,将村里的种养大户、产业基地等设为扶贫产品收购基地,做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支持流通企业以及相关物流介入,把产品方便、便宜、快捷地送到最终消费点;打造“互联网+销售”。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祁阳县扶贫专卖店”“产品体验店”或“扶贫频道”,销售农特产品。2018年,统计线上销售产值约7000万元。同时积极运用祁阳县广播电视台、祁阳新闻网等媒介开展“我为贫困户代言”活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搭建互联网沟通桥梁。

好景出乡——变资源为资产

“好景也怕养深闺”。祁阳结合“百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实现旅游扶贫、文化扶贫与消费扶贫的高度融合。 
一是守护自然,凸显“美景”。全面实施“一拆二改三种四清洁”行动,打造干净卫生、舒适整洁的乡村环境。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开展乡村风景林示范点和乡村森林公园建设试点。地处偏远的龙凼村作为全省的深度贫困村,充分发挥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成功打造“龙凼”旅游品牌,一大批周边市县游客慕名而来。 
二是保持人文,彰显“盛景”。弘扬乡土文化,力促“祁剧”“祁阳小调”等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深入挖掘乡村优质土特产和传统手工艺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形成兼具人文、自然、民俗、休闲、娱乐、教育六大功能的乡村旅游模式,增强整体吸引力。 
三是精心策划,营销“好景”。打造一批田园乡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乡村、现代宜居乡村,形成“连点成线、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片推进”的建设格局,同时主动开拓客源市场,与县内旅行社进行业务合作,由本地人游带动外地人游,先起步,再做大,后做强,示范带动,造势旅游扶贫。

“好汉出山”——变劳力为劳务

“肥田种姜,好汉出山”。该县积极培育发展贫困村特色劳务品牌,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大力输出贫困村劳动力,贫困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得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一是提升能力,培养“好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为全县7万多名贫困户基本轮训2遍,约14万人次。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培训意向的贫困户开展“1+1+1”培训,让每1户有条件的贫困家庭有1人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掌握1项脱贫技能。积极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去年鼓励支持贫困户创业100家实体。 
二是精准服务,推介“好汉”。依托就业服务平台核实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全面掌握其就业意愿、就业需求,并实时动态更新,提供“一对一”服务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2018年,精准对接16665人次就业需求。 
三是营造环境,成全“好汉”。深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鼓励企业招用贫困劳动力。探索建立“扶贫农庄”“扶贫超市”“社区工厂”等新型就业载体,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建“劳务增收、集体分红”的“扶贫工程队”,提升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创业就业示范乡村、街区建设,并按规定落实带动就业奖补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开发农村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扶贫监督员等2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2018年,动员超过3000人次贫困劳动力参与小型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增加劳务收入。


分享到: